场整体搬迁至乐清市南岳镇,建立了占地300余亩的中华鳖养殖基地,其个体2公斤以上的种鳖就有2000余只,年产稚鳖10万余只,成了温州养鳖业的龙头老大。
甲鱼赚大钱,消息不胫而走,养鳖热不断升温,全市养鳖场如雨后春笋,养殖方式也层出不穷,既有土法上马,进行半生态养殖,也有采取工厂化温室养鳖。投资最大的要数瑞安上金甲鱼养殖场,建起水泥池和保温室,安装了大锅炉,进行控温养殖,改变了甲鱼的冬眠习性,稚鳖几个月就成长为商品鳖。至1993年,全市大小养鳖场有近100家,总面积达1200多亩,年产成鳖800吨,产值突破1亿元。
与甲鱼养殖相比较,河鳗养殖的难度相对要大。主要是鳗苗繁育仍是尖端课题,有人曾断言“谁培育出鳗苗,谁可能是诺贝尔奖新得主”。故养鳗起步较晚。
1986年6月,一位香港老板到楠溪江游览,看上了这个“好山好水好地方”,就以香港高升有限公司的名义与永嘉县上塘繁荣水产养殖场合资创建永港养鳗公司,总投资50万美元,养殖面积30亩,当年投产,翌年养殖出口鳗鱼154吨,创汇106万美元。
1988年8月,经人牵线,台商李金魁先生来温考察,并就合资开发河鳗养殖业进行洽谈。据介绍,台湾养鳗红火了10来年,产品主要出口日本,效益不错,但因养鳗利用地下水过度,引发地层沉陷,故台湾当局发出禁令,养鳗场纷纷向大陆沿海转移。李先生原籍浙江,看上温州这块“风水宝地”后,投资兴建立华鳗业合资公司,总投资为1150万美元。他们实现当年投产当年受益,1989年河鳗产量为20吨,1990年达170吨,1991年达629吨,此在当时为浙江省最大的中外合资水产养殖企业。
除了永港、立华两家合资养鳗企业,乐清、瑞安、龙湾、平阳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很多股份制的养鳗公司(场),较著名的有乐清康利、天龙,瑞安顺泰、阁港等,至1993年全市河鳗养殖面积突破1000亩,年河鳗出口量达1000多吨,创汇1500万美元,创历史纪录。
“香饽饽”成了“明日黄花”
鳗鳖在商品经济大潮中领略了几年的风骚之后,1995年开始“败走麦城”,几乎成了
水产界的“滑铁卢”战役,受挫严重,一时难以恢复元气。而立华等合资企业也因严重亏损而相继破产倒闭。
首先是价格一路走低,跌入历史低谷,河鳗从最高的每公斤140元的高价位上下滑到120元、100元、80元、60元,一直到目前基本稳定在40元左右,而甲鱼就更惨了,甲鱼从最高时每公斤320元价位下滑到300元、250元、200元、150元、100元、50元,目前稳定在20至30元。昔日作为“
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名特优水产品,一下子变成了“嫁”不出的“丑姑娘”。
说起“败走”的缘由,并不复杂:一是供大于求,市场趋于饱和。原先养鳖场寥寥无几,一枝独秀,价格上扬,如今养鳖场遍地开花,养鳖技术越来越好,产量越来越多,温州养鳖业不算昌盛,如杭州市年产商品鳖数十亿只,按全国人口计,每人也能分摊好几只。当年发展河鳗养殖,目的是出口创汇,后来日本商人压价,并运用了“绿色壁垒”反倾销等手段,国内市场也是供大于求。其二,当年有关文章宣传鳗鳖的食疗功能,将其说得神乎其神,导致价格上扬;如今则一个劲地贬低,说鳗无磷、胶汁多、脂肪超量,多食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
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河鳗、甲鱼在一片赞歌中身价百倍,而今在阵阵的“流言蜚语”中身败名裂,几乎风光不再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