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喉拟水龟“白眼病”的防治
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简称黄喉水龟,俗名石龟、香龟、黄龟、石金钱龟等,属水栖龟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我区乃至全国有名的龟类养殖品种。黄喉拟水龟的养殖具有占地少、食性杂、产量高、收益大、技术容易掌握等优点,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在广西、广东等地蓬勃发展。但是,疾病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白眼病”是主要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2002年~2003年,该病在广西南宁市发生,一些养殖户一时找不到病因和治疗方法,导致损失严重。笔者经现场调查和诊断,采用抗菌素类药物链霉素、罗红霉素等进行治疗,疗效显著,有效地控制了病情,患龟得以治愈。本文就该病的防治作初步探讨。
一、白眼病的发生与诊治
(一)白眼病的发生与危害
1.发病情况
2002年9月初,白眼病开始在广西南宁市发生,至11月止,笔者上门诊治6户,养殖数量共1000多只。2003年8月下旬至11月,诊治17户,数量共5000多只。据调查,南宁市2002年约有1/4的养殖户发生该病,2003年发病户超过1/3。2年经笔者诊治23户,其中,初次养龟户20户,从事过黄喉拟水龟养殖的3户。他们多数在室内养殖,少数在楼顶、阳台养殖。龟苗放养在托盆、水缸或小水池中,平时投喂小鱼、小虾、黄粉虫、肉糜或配合饲料等。发病群体中,个体最小的重约10g,最大约80g,多数于放养后的第1个月内发病。
2.发病症状
开始时1只或少量几只龟独居一处,不合群,单独爬上岸边或角落处,整池龟的摄食量逐渐或突然减少。几天后,患龟逐渐增多,不久波及全池。病龟眼部发炎充血,眼睛肿大,眼角膜和鼻黏膜糜烂,多数病龟眼睛有白点或异样物,有的眼角处有小红点,眼球外表被白色分泌物盖住,因而得名“白眼病”。这时,病龟精神不振、反应呆滞,对食物不感兴趣,怕光、行动缓慢,不时用前肢抓挠眼部。同时,伴有呼吸困难,不时头向上仰或张大嘴巴,似咳嗽状,有时吐出气泡;有的气管有痨音,不时吐出粘稠痰液;有的嘴巴被豆腐渣状的东西堵塞。病情严重者很快死亡,也有的因呼吸不畅而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病龟身体变轻,难以下沉,只能伏于岸边,少数浮于水面或爬到别的龟体上。有的眼睛凹陷,严重时1侧仍至2侧失明,即所谓的“盲眼”。受疾病的困扰,患龟长期不摄食,最后全身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流行与危害
该病发生在每年的初春、秋天低温季节,温度26℃以下、18℃以上。水温不高不低时,尤其昼夜温差变化大的时间里发病较多,9~11月是该病的流行盛期。主要危害150g以下的龟苗,特别是100g以下的稚龟、幼龟,尤以50g以下的稚龟发病较多且病情较严重,死亡率最高;成龟患病较少,病情较轻,死亡率也较低。调查得知,无养殖经验的初次养龟户养殖的龟苗发病率较高,达70%以上,而从事过龟类养殖、掌握一定技术的养殖户则发病较少,病情也较轻。从种苗的来源上看,自繁自养者发病少,外购、特别是经过长途运输的
[1] [2] [3] 下一页